俯瞰稳村。经过帮扶后,昔日贫穷村蝶变为美丽乡村。汤旭希供图
“欢迎你到稳村来,看一看,新建的楼房多漂亮。欢迎你到稳村来,尝一尝,稳村番薯有多香……”走进位于湛江吴川市的稳村,清新质朴的村歌萦绕于耳畔,金黄的稻谷、翠绿的番薯苗、错落的民房相互交织,勾勒出一幅恬淡美妙的田园风光。
稳村原是省定贫困村,村民长期处在温饱线水平。转折悄然而至——2016年5月,稳村迎来了一支真抓实干的扶贫工作队,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打造了包括“稳村番薯”和“倒蒸地瓜”等系列深加工产品在内的“稳田香”品牌,带动全体村民增收。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高达20696元,比2015年增长了三倍;2020年,仅单卖番薯苗,全村收入就接近200万元。
稳村的华丽蝶变,是湛江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湛江是人口大市、农业大市,但农业、农村基础薄弱,“三农”问题历史欠账较多。湛江共有贫困户81680户、贫困人口233737人,约占全省的1/7,是全省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地级市。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近年来,湛江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凝聚强大合力,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开展“十百千”干部回乡促脱贫攻坚行动,开展“千企帮千村、脱贫奔小康”精准扶贫行动,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港城处处涌动着脱贫攻坚的热潮。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全省2019年地级以上市的扶贫开发成效考核中,湛江市获得“好”的等次。2020年5月底,雷州半岛上结出了甘甜的“扶贫果实”——全市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218条省定贫困村全部出列。湛江乘胜逐北,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成果,继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发展精细农业、建设精美农村、培养精勤农民,切实改善农村面貌,实现共同富裕。
麻章区太平镇岭头建起“扶贫车间”,方便贫困户就近就业。麻章区扶贫办供图
高位推进
头雁发力厚植扶贫根
切实推进脱贫攻坚战略,要坚持高位推进,凝聚发展,深化认识、提高站位。对此,湛江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坚持每年主持召开系列专题会,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雁飞千里靠头雁。“我们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作为推动湛江农村脱胎换骨的重大机遇,尽锐出战、攻坚克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湛江市委书记郑人豪深入全市37个脱贫任务重的乡镇调研时说。上任伊始,湛江市市长曾进泽就深入乡镇实地了解人居环境整治、扶贫产业用地规划等情况,并称要继续保持攻坚态势,瞄准突出问题精准施策,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色,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湛江全面落实市县镇村四级书记齐抓脱贫攻坚责任,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为了进一步充实脱贫攻坚工作力量,全市共派出4200多名扶贫驻村干部,营造“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自2018年4月起,湛江部署实施了“十百千”干部回乡促脱贫攻坚行动。市委领导率先垂范,市四套班子党员干部、法检两长,每人包一个县挂一个村,110名处级干部联系镇街,1100多名科级及以下干部回乡驻村。
干部回乡之后,将扶贫工作延伸至抓“深调研”,帮助加强基层党建、落实帮扶措施、推进基层治理。回乡干部既能帮助基层对接上级部门,又能及时掌握顶层政策方针,充分发挥了本土干部优势,实现脱贫攻坚和锻造干部的“共赢”。
正如歌曲《驻村的日子》里唱的“百姓的欢乐,你我共同的心愿。贫穷和落后就用那双手改变”。两年多来,回乡干部牵头筹措扶贫资金6550多万元,帮助实现产业扶贫项目落地460多个,推动各级投入2.67亿元,引进帮扶项目3.49万个。同时,有9名驻村第一书记被评为全省“百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由于工作成效显著,“十百千”干部回乡经验在全省组织系统进行了推广。
遂溪县建新镇那仙村是省定贫困村,为改变农业发展落后的局面,建新镇于2015年引进了龙头深加工企业——广东美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火龙果综合产业基地。
建新镇干部深谙坚持党建引领是产业兴旺的有力保证。项目建成投产后,建新镇成立广东美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那仙火龙果合作社社长担任党支部书记和基地负责人,聘请村老党员老干部为基地管理人员,积极发挥“领头羊”作用,在土地流转、加强基地管理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建新镇还在基地里建起红色驿站,把党建工作融入生产一线,密切联系群众,解决了80多名群众的就业问题。
徐闻改水治旱,优化种植业结构,建设木瓜基地带动农民致富。李卫强 摄
精准到人
织密民生兜底保障网
改善和保障民生是党委、政府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一项没有终点的工作。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老大难问题由来已久,要解决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湛江统一思想、鼓足干劲,统筹做好各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稳步开展,以切实行动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播的根本途径。湛江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有15.38万人次,约占全省的五分之一。由于资助工作繁重,教育扶贫数据曾是“一笔糊涂账”。对此,湛江建立数据认定信息互通机制,建立联动工作机制,落实教育补助政策,切实做到不错发、不漏发、不重发,成功实现从“一笔糊涂账”到“精准全覆盖”的转变。2019-2020学年,完成建档立卡学生52102人生活费补助发放工作,发放金额约1.77亿元,发放率100%,取得了省对湛江扶贫“三保障”教育保障审计零问题的好成绩。
湛江还完善了防流控辍机制,健全“县(市、区)政府—镇(乡)政府(街道办)—村、居委会”和“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防辍工作管理机制,实行动态监测和重点监测,对辍学或疑似辍学的学生及时进行记录跟踪,依法采取措施劝返复学,确保没有学生因贫失学。
幼有所教,老有所养,贫有所助,病有所医——义务教育得到了保障,其他方面的基础保障也不能落下。“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脱贫攻坚完成的质量。落实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住房保障政策、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政策……湛江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竭力突破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道防线”。
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湛江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系统便民利民,23万名贫困对象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全民普惠的医保为贫困人口撑起了健康“保护伞”。28571户建档立卡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已全部完成,全市所有省定贫困村实现行政村通自然村道路硬底化,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18.42万名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纳入农村低保、特困供养范围;在党委、政府的引导下,贫困人口积极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扶贫举措精准到人头,不让一户一人掉队,为贫困人口点亮了脱贫致富的明灯。
雷州客路镇黎家伍村,金土豆撑起小康梦。何盈 摄
激发动力
构建“造血式”扶贫长效机制
过去,产业薄弱是农村扶贫攻坚工作的软肋之一,农民只能依靠一亩三分地,“看天吃饭”。只有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才能促使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湛江将产业扶贫作为重要举措。
湛江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获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4个。同时,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建成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基地,产生经济效益约4.19亿元。依托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脱贫,辐射全市1036个帮扶村,累计带动2.1万名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人员脱贫致富。
雷州市乌石镇那毛村如今是“全国一村一品番薯专业村”。2016年,帮扶那毛村的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工作队经过摸查,将番薯种植确定为该村的核心扶贫产业。村民李喜患有残疾,一家五口的生计仅靠妻子外出赚钱来维持。在工作队的帮扶下,李喜从分拣番薯、打包等轻活干起,后来还种起了番薯,一跃成为合作社理事会成员。李喜的蝶变,也成为照进当地贫困户心里的一束光。
雷州市沈塘镇揖花村,同样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广东省林业局的定点帮扶下,持续抓产业促振兴,打造揖花黑狮头鹅、腊味食品和蒲织工艺品三大特色产业,实现村集体资产稳定保值增值,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增加,2020年全村年人均收入超1.4万元。
消费扶贫是湛江走出的特色扶贫之路。近几年,湛江共培育“扶贫明星产品”104个,建立推广展销平台6个;在佛山市成立全省首个市级扶贫办驻粤桂黔特色农产品流通交易中心工作站;在全省率先开展“爱满湛江·助力脱贫”以购代捐活动,全市扶贫产品销售额1.3亿元,带动10650户贫困户增加收入。乡村经济发展动力更足,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越走越广,群众的日子也就越过越有奔头。
就业扶贫则激发了贫困户的内在动力,变“被动扶贫”为“主动脱贫”,将“穷根”从源头拔起。湛江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三大工程为抓手,以技能培训帮助贫困劳动力就业。2019年以来,湛江共创建省级“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粤菜师傅”培训基地2个,打造了湛江柳州“山呼海应”劳务扶贫协作品牌等扶贫品牌。同时,湛江共安排财政资金5.29亿元,连续两年优先聘用贫困户担任村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2020年,湛江共吸纳5057名贫困户到公益性岗位就业。
在湛江遂溪县虎头坡村,“粤菜师傅”工程给村民带来了小康。虎头坡村创新模式,筑巢引凤,搭平台引进专业种植销售公司,打造占地面积168亩的“粤菜师傅”蔬菜基地作为精准扶贫主导产业项目,最终实现脱贫摘帽。仅2018-2019年,“粤菜师傅”工程直接带动全村424名贫困户增收脱贫;贫困户也通过“粤菜师傅”工程,掌握了扎实的就业技能。
有效衔接
驶入乡村振兴“快车道”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要求。2017年以来,湛江按照中央以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推动湛江跨越发展的“四大抓手”之一,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湛江在全省率先出台《湛江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0年)》,并成立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对各县(市、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行“一月一排名一通报、全年一总评”制度,根据考核结果进行等级评定、排名通报和奖惩,这项做法也被国务院列入了广东省典型经验清单。在2019年度广东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湛江被评为“优秀”等次。
在南部战区海军的帮扶下,廉江市塘蓬镇六环村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焕发勃勃生机。南部战区海军大力推进农田、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改造,投入340.09万元建成村三级公路,辐射近2万人,被群众称为“致富路”;新建河桥2座、山塘闸口2个,整修灌溉水渠2700多米,解决了150户村民灌溉难的问题,被群众称为“幸福渠”。
2016年以来,佛山市扎实开展对口帮扶工作,派驻湛江扶贫干部共180名,累计投入财政专项资金20.21亿元,对口帮扶163个相对贫困村,有力推动了帮扶村旧貌换新颜、阔步奔小康。
雷州市唐家镇军营村是佛山市顺德区对口帮扶的贫困村,顺德区共投入扶贫资金1409.02万元建设该村。原先的军营村私搭乱建严重,村内污水横流,人居环境较差。顺德区帮扶该村实施一系列民心工程,干群合力掀起人居环境整治热潮。全村共安装路灯950盏,结束了建村651年的“黑暗史”;建成7个生活污水处理池,6个生活垃圾收集池;为下辖的7条自然村建起硬底化村道、巷道、文化公园、休闲广场、篮球场等;栽树种花,美化绿化村容村貌。如今的军营村干净整洁,如“世外桃源”般迷人。
自2016年开始,中央、省各驻湛帮扶单位因地制宜,各尽所能,用心用情走好帮扶脱贫之路:财政部广东监管局对口帮扶徐闻县二桥村,帮助贫困户88户259人全部脱贫;审计署广州特派办党组全力以赴帮扶雷州市流沙村摘穷帽,擦亮“流沙南珠”品牌……
在脱贫攻坚战收官之际,湛江将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查漏补缺、巩固提升,严格把好贫困退出关,把防止返贫作为今后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坚定信心决心、保持攻坚态势,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驶入乡村振兴“快车道”。
因地制宜,加快推进精美农村建设。湛江分类指导,优化完善村庄规划,切实搞好绿色村庄和美丽庭院建设,高质量完成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任务。深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重点打造示范村和推进特色乡村创建行动。科学统筹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
调整优化,做强高效特色农业产业。优化种植业结构,构建优质主粮为重点、特色杂粮为补充的粮食生产体系。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南亚热带特色经济作物、畜牧业、水产业等,加快发展农业生物能源、农业生物医药、农业现代物流和农业观光休闲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结合实际,全面推进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工作;坚持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原则,通过培育典型和政策资金扶持,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自2015年底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湛江农村迎来脱胎换骨的历史机遇。这场战役越是到最后,越是艰难,但没有一人放弃,没有一人掉队,全市顺势而起,乘势而上。在下一个新征程,湛江人民将携手走向共同富裕的新道路,共同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撰文】林露 黄少娥 陈碧泉 陈俊杰 陈梓权 黎相民
【转自】南方